热线:18998603455

首页 > 成功案例 > 逃学资讯 >

青少年心理危机:三千万里的三个

阅读:0

人际交往是否顺畅,往往会影响青少年的心理状态。

发生在2017年的这些事件,看得让人触目惊心。

2月15日,年仅14岁的上海市初一学生赵某某从小区高层跳下身亡。

2月16日,一名初二学生从学校5楼跳下,经救治暂无生命危险。

3月19日,沈阳一名高三女生趁母亲做饭跳楼自杀身亡,不到一天,同一小区又一名高中女生从4楼跳下。

4月5日,辽宁盘锦一个初中男孩跳楼身亡。

叛逆孩子学校,广东清远麦田教育学校(46).jpg

冷冰冰的数字后面,却是一个个家庭挥之不去的伤痛。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曾发布《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其中数据让人心头一颤——5个中学生中就有1人曾考虑过自杀。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联合发布公告称,身处变迁速度加快的社会,在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大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

我们不仅要问,孩子们怎么了?这个社会怎么了?

也许有人会说,这不过是极端的案例。但哪一个选择极端方式的孩子没有经历过时间不短的心理问题的困扰?而我们的生活周围,所见所闻的身陷心理困境的“问题孩子”,早已并非个例。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责任人的父母,也许需要反思,在养育的过程中,你会真正关心孩子的心理需求么?你会像对待孩子感冒发烧一样,识别孩子的心理问题并寻求专业帮助吗?

我们讲述三个活生生的案例,它们均来自报道小组成员身边的真人真事。我们也把这些案例抛给专家,希望从他们的判断中帮助父母找到求解的钥匙。

我们无意揭起这些家庭的旧伤疤,无意对当事人的父母进行道德评判,更无意梳理当下教育制度的是是非非,我们只希望以此提醒父母,反思自己的养育方式,看见并尊重自己的孩子,防微杜渐,避免悲剧的重演。

文中两位专家,一位是中山大学某学院从事多年学生工作的副院长刘李云;一位是从事多年咨询工作的上海时空心理咨询事务所高级精神分析师严正伟。


问诊一:“完美女孩”遭遇“暴力母亲”

秀秀刚踏入高中就让老师“印象深刻”。

第一节课堂,老师依照惯例介绍本学期的书目和要求。秀秀却在课后跟老师怼上了:

“你推荐的这些书对我来说太简单了!”

“好厉害,有空跟我说说你都读了什么书?”

“《孟子》,你读过吗?”

老师想接着聊,她却扬长而去。

上课时,秀秀爱抢话,有时候影响教学,老师会善意地提醒一下。秀秀却报以不屑的眼神。

有一篇课文是史铁生的作品,秀秀在课后问老师:

“你说,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发生什么事了吗?”

秀秀拉起裤腿,亮出腿上的伤。对话因秀秀的沉默没有继续下去。当晚,生活老师发现秀秀没回宿舍,找到半夜才在池塘边看到她。

校方后来尝试同秀秀的妈妈沟通,但得到的是一句“家里都挺好的”。

后来了解,秀秀爸爸经常出差,秀秀妈妈是他的第二任妻子。妈妈是家庭主妇,因为学历不高,格外希望秀秀出人头地,给她长脸。伴随秀秀成长的是各种补习班。她弹钢琴、飚英语,出类拔萃,但从初中开始变得目中无人。在家焚烧妈妈的贵重衣物,在校挖苦同学、怼老师、谈恋爱。

而面对这一切,秀秀妈妈诉诸的手段是:暴力。秀秀爸爸的立场则是:无能为力。

专家对话:

刘李云:秀秀表现出明显的自我中心主义。一个原因在于青春期的自恋心理;二是生活条件、个人经历和能力超出一般同学,造成优越感,也可能受父母优越感的影响。此外,视野的局限也是重要原因。

家长对孩子施暴不仅于事无补,还可能造成“自恋+叛逆”情形,孩子会变得更为自我和封闭。家长放纵孩子又会导致他们认知偏差,认识不到害处,强化自己的自我中心。

建议家长带孩子开拓视野和眼界,扩大孩子的交往面,优秀孩子和普通孩子都交住,并结成朋友,认识到普通孩子身上的长处,以及优秀孩子身上的普通之处。此外,阅读人物传记,名人访谈也会有帮助。

严正伟:妈妈向秀秀植入“将来一定要出人头地”的思想。在这样的原生态家庭中成长,秀秀认为只要掌握一定的能力,“老子就可以天下第一”。秀秀的确有出类拔萃之处,但在妈妈过于望女成凤的期望下,她渐渐迷失了方向,以至于最终出现上述状况。

父母养育子女应该是:顺其自然,尊重孩子的天赋。同时,避免向孩子灌输“将来一定要出人头地”的思想。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实质上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孤独感”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并不鲜见。


问诊二:优秀少年染上网瘾

朋朋第一次接触电脑游戏是小学三年级。有一次,同学问:“你知道什么魔兽、CF吗”?优等生朋朋一下子懵圈了。

在被同学嘲笑“书呆子”后,好强又好奇的他跟着一起去网吧。一开始,偶尔去一次,后来,他开始琢磨起游戏秘籍、技术装备等,彻彻底底上瘾了。

父母和老师发现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但毫无效果。于是,父母天天接他上下学,“监视”他的一举一动,断零花钱、动手打,而朋朋闭上眼睛全是游戏,依然找各种机会偷玩。玩家尊称他“大哥”时,朋朋的成就感爆棚。

到了初中,朋朋的学业成绩变得像“过山车”,忽高忽低。亲子关系剑拔弩张。父母扔电脑、断网、禁止去网吧,而朋朋以“离家出走”、“断绝关系”相威胁。一闹别扭,网吧成了朋朋的“避风港”。后来,朋朋逃课,在网吧有时候一呆呆上一整天。


专家对话:

刘李云:电游设计深谙人类心理弱点,上瘾机理可改变大脑结果,甚至与毒瘾有相类似之处;朋朋自制力不够,上进心不足,生活中又找不到能与游戏抗衡的活动。

朋朋父母的做法不符合心理学原则,过于简单粗暴。有的父母让孩子从小养成可“有条件,能控制”的电子产品使用习惯,比如做完作业玩1小时,形成对电游的自我控制能力;有的父母丰富孩子的学习与生活,寻找有益有趣的活动与电游抗衡。

如果孩子有网瘾,家长可以带孩子短期脱离电游环境,参与情感体验丰富愉悦的活动,如旅游,参加公益活动,夏令营冬令营,用时间和体验来淡化游戏的地位。

严正伟:朋朋是个好学的孩子,但在家中可能是一个“只被看到做得不够的”孩子,同时好的表现却又被忽略。这种感受导致的结果是:只要被认为做不好或者可能被人看低的时候,朋朋会本能地想要去较劲,也就是非要把某件事做好。

严重缺乏被认同感的朋朋遇到网络游戏,发现自己在游戏中可以获得认可,就很容易滑向游戏的深渊。

孩子喜欢网游本身没有什么不好。父母中若有人学着陪孩子一起玩,让孩子感受到“咱(比如跟父亲)是一伙的“,让他感觉父母也可以是伙伴,可以切磋分享技艺和成绩。这种伙伴关系一旦建立,会成为孩子的一种需要。他可能会作出妥协,通过“适可而止玩网游”来维系和父母的伙伴关系。

图片2.png


探知真实的自我,也是青少年要面对的话题。

问诊三:花季少女拒绝理发,纵身跳下五楼身亡

静静,14岁,初三。

一天放学后,静静很高兴,因为妈妈说要带她去姥姥家。不久,妈妈收到班主任的短信,提醒“还未理发的女生请周末理发”。

静静头发长到脖子处,妈妈和她商量理发,静静坚决不去。妈妈说“不理不行”。静静沉默,拉开窗户从五楼跳了下去。生命永远定格。

静静妈妈说,她在8天内收到3条短信,都是老师要求学生理发。

静静爸爸说,女儿一直喜欢留长发,本来喜欢拍照,自从上了初中不让留长发后,就很少照相。一起拍照时总把头扭过去。他回忆,有一次学校要求学生理发,“上课期间班主任打来电话,说让我们带孩子去理发,我急忙从班上赶过去带女儿去理发,结果理发时和回来后静静一直在哭。”

静静父母认为,孩子跳楼与学校要求剪短发有直接关系。而校方说法是,男生理平头、女生留短发多年来一直是学校的统一规定,也是学校的校园文化。在校学生必须遵守学校规定。出事地点在学生家中,学校没有责任。

专家对话:

刘李云:静静审美单一、性格固执;而静静父母的做法却简单粗暴。双方沟通不足,父母没有站在女儿的角度考虑问题。

面对静静,父母其实可以同她探讨个人魅力与内涵的丰富性,减少对外表形象的过分关注;或者探讨多种发型与风格,慢慢改变静静的态度。比如找孩子特别喜欢的女明星,评价其长短发形象和效果,让其接受短发的形象;或是用发夹的来美化短发,解决短发“千人一面”的单调问题,满足其个性追求。

严正伟:静静的情绪没有被父母体察到。父母没有去思考女儿为何执着地想要留长发,而是认为学校规定女孩短发,自己的女儿不遵守,他们要做的就是说服。静静最终选择自杀来泄愤。一是因为对学校的不满,二是因为自己不被父母理解,而被硬逼剪短发。

事发后,静静父母试图通过法律途径讨说法是合理的,不过,他们却没有反思自身问题。现代社会父母应该具备的理念是:密切关注子女的心理,必要时寻求咨询。

以上三个典型案例只是3000多万有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青少年的缩影,目前看来,中国无疑是一个加速实现现代化的社会,社会急速变化,更容易造成国民性的心理危机,青少年自然不能幸免。

我们根据案例采访和请教专家,梳理出了三个青少年发生心理危机的原因:

一、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过度强调竞争

过度强调竞争,会很大程度上给孩子造成了心理恐慌,如果缺乏正确引导,日积月累,一件小事便会成为最后的那棵稻草,瞬间使生活崩塌。

二、过时的强调家长权威和等级,将关上亲子交流的大门。

在现代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时,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有的已经不适合和孩子的良性互动。例如,家长如果一味强调权威和等级,不能与孩子平等交流,孩子就可能淤积很多问题,而在青少年容易受困扰的性和情感方面,鲜有家长能够做到恰当处理。

三、父母缺乏相关的心理学常识,急需补课

父母需要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填补认知上的空白,起码能够读懂孩子释放的心理信号,从家庭环境中真正的帮助孩子缓解压力。从事多年青少年精神疾病研究的郑毅教授说,他在分析询问很多成人患者后,常会发现有儿童阶段的问题。“这是认知问题,没有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疏导和治疗,最后逐步发展成心理疾病。”

父母是需要学习的,就像开车要考驾照一样。当父母本身就是一个自我教育和再教育的过程。在高压力和高竞争感的环境中生长起来的孩子,更需要父母像重视他们的身体健康一样,呵护他们的心理成长。

为人父母的我们,需要问问自己,当孩子表现出一些心理问题的征兆时,我们能像对待孩子感冒发烧一样,读得懂,处理得当么?



电话咨询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清远麦田青少年服务中心